香港馬來亞《和和杯》始於 1928年

《和和杯》足球比賽,是由當年星加坡和和餅乾廠 (Ho Ho Biscuit Factory) 東主吳克儉委托熱心足球的華僑球員余焯華到香港,與香港中華業餘體育協會磋商合辦的一項華人埠際足球賽事,於1928年在香港舉行第一屆比賽,之後每年輪流主辦,爭奪一座於英國製造、價值200英鎊的銀杯。

於網上有一名為「十一劃生」的網友,對《和和杯》的前世今生,考古文獻,有重大研究,並於 Google 的 Blogger 發佈名為《港馬『和和杯』》的文章。為免他日於網路消失,在此節錄及補充一下:

1920年代的馬來亞地區及足球發展

馬來亞又稱『英屬馬來亞』(British Malaya),包括馬來半島上的馬來聯邦 (the Federated Malay States),即雪蘭峨 (Selangor) 、霹靂 (Perak)、森美蘭 (Negeri Sembilan) 和彭亨 (Pahang);馬來屬邦 (Unfederated Malay States),即柔佛、吉打、吉蘭丹、玻璃市和登嘉樓;以及海峽殖民地 (the Straits Settlements),即馬六甲、天定、檳城及星洲。

1922年時的馬來半島包含馬來聯邦、馬來屬邦以及海峽殖民地。
1922年時的馬來半島包含馬來聯邦、馬來屬邦以及海峽殖民地。

1920年代,馬來半島的地方均為英國殖民地或保護地。當年的香港和上海亦是一樣。

足球 (英式足球 / Football / Soccer),亦隨著英國人的殖民,引入這些地區,並且成為一時風潮。踢足球的風氣亦慢慢形成,並且成為這些地區其中一項最受歡迎的運動之一。

然而,於馬來半島的足球運動,一直欠缺區域性的組織。

馬來亞杯的誕生

1920年底1921年初,英國軍艦 HMS Malaya 到訪吉隆坡及星洲。艦上官兵與當地球隊進行足球及欖球友誼賽,為紀念是次造訪,該艦捐出獎杯,並建議舉辦一年一度全馬來亞的足球和欖球錦標賽,於是《馬來亞杯》 (HMS Malaya Cup) 就在 1921年誕生 (來源:新加坡足球總會官方網頁)。

馬來亞杯的初賽,由馬來半島南北兩部份 (南部指星洲、馬六甲及森美蘭) 各自進行,最後由南北半島的冠軍再爭奪全馬來亞總冠軍。

當時馬來南半島星洲和馬來北半島雪蘭峨的足球水平,是各屬地之冠。 1921年第一屆馬來亞杯,便是由這兩地爭奪,結果由星洲摘桂冠 [來源:星洲代表隊於1921年10月3日在吉隆坡以2:1擊敗雪蘭峨,The Straits Times 1921-10-03] 。

而於 1921年至1925年的首5屆馬來亞杯當中,星洲奪得了 4屆錦標。可見星洲足球執馬來半島之牛耳。

不過,當年參與馬來亞杯的華人球員甚少,而第一屆的奪標功臣中只有一名是華人。

然而,星洲人口中以華人為主,他們的足球水平亦不斷提升。

1925年,1911年成立於的『華人足球隊』就壓倒所有歐人、巫人、混血兒及軍人球隊,成為首次有華人球隊奪得星洲足球聯賽冠軍。(來源:『華人足球隊』- Singapore Chinese Football Association, SCFA)

和和餅乾廠

和和餅乾廠 (Ho Ho Biscuit Factory),創辦於1898年,廠址位於振瑞路 (Chin Swee Road),1920年代初以機器日產 4,000磅餅乾,主要出口到爪哇及馬來聯邦,是當時星洲規模最大的餅乾廠之一。(來源:Song Ong Siang, One Hundred Years’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Singapore, pp 321-323. London : J. Murray, 1923. 轉引自rootsweb網頁,2015-07-05查閱)

和和餅乾廠商標中的早年餅乾廠廠房
和和餅乾廠商標中的早年餅乾廠廠房
南洋商報和和餅幹公司廣告 (1924-03-26)
南洋商報和和餅幹公司廣告 (1924-03-26)

吳克儉 (Gaw Khek Khiam),1885年三寶隴出生 [Song Ong Siang, One Hundred Years’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Singapore, pp 321-323. London : J. Murray, 1923. 轉引自rootsweb網頁,2015-07-05查閱] ,祖籍廈門。吳克儉父親為三寶隴華僑富商吳文燦 (Gaw Boon Chan),後舉家移居星洲。吳克儉在在萊佛士書院 (Raffles Institution) 接受英文教育,後留學英國,在康和爾雷德魯思礦產學院 (Redruth School of Mines, Cornwall) 畢業。回新加坡後任和和餅乾廠經理。

吳克儉亦出任聯東保險公司董事及華商銀行董事經理,并獲政府委任為所得稅委員會委員、流通銀幣匱缺調查委員會委員及屋租估價避局委員等職,1918年殖民政府授予太平局绅衔。吳克儉 1936年在歐洲旅遊途中忽然患病身亡,終年51歲。

和和杯起源

吳克儉於接手和和餅乾廠生意成為東主後,熱心推動星馬的體育活動。

1921年第一屆馬來亞杯舉辦,帶起了當地足球風氣。

1924年8月,吳克儉捐出一座英國製造、價值200英鎊的大銀杯,建議仿傚馬來亞杯賽南北初賽、南北冠軍爭奪總冠軍的方式,創辦一項全馬來亞華人足球杯賽。賽事並由星洲華人足球會組織,第一屆擬於1925年5月舉行(來源:(1) The Strait Times 1924-10-08 ; (2) Malayan Saturday Post 1924-10-18)。

可惜由於當年的華人足球水平以星洲為最高,馬來亞北方各地華人足球組織,均無意與星洲的華人足球組織較量,結果原擬於1925年舉行的華人杯賽胎死腹中。

雖然馬來亞華人足球杯的計劃於1925年失敗,而大銀杯亦已於1924年打造,因此吳克儉未有放棄此夢想。吳克儉其後委託星洲華人足球隊創辦人兼球員余焯華 (Yee Cheok-wah) 遠赴香港,與香港華人足球界的代表《 香港中華業餘體育協會》磋商,共謀合辦華人埠際足球賽事。

經敲定,星洲華人足球隊與香港中華業餘體育協會決定,於1928年在香港舉辦第一屆比賽,之後每年輪流主辦(來源:華字日報1936-02-26),互相報聘,爭奪銀杯。

當時,此華人埠際足球賽事還未命名為《和和杯》,當時賽事稱為華南 (實即香港) 和南洋 (實即馬來亞) 華人之間的足球分區比賽(來源:南洋商報, 1928-04-10),而英文報章則稱之為埠際賽  (Interport Game) (來源:South China Morning Post, 1928-04-02)。賽事其後才改名《和和杯》。

1928年《和和杯》的詳情,詳見另外文章《第一屆和和杯》。